印度国家安全顾问阿吉特·多瓦尔在印度理工学院演讲时说,中国花了3000亿美元研发5G,可是印度只花了大约两年半就实现了 7月11日,在印度理工学院马德拉斯分校的毕业典礼上,印度国家安全顾问阿吉特·多瓦尔讲了一番“很燃”的话。 他说,中国花了3000亿美元、整整12年才建起5G网络,而印度只用了两年半,不仅速度快,还“全靠本土技术”。台下掌声雷动,但听众里也有人皱眉——这账怎么算的? 多瓦尔这番言论目标明确:强化“印度技术独立”的国家叙事。 他甚至还点名提到布拉莫斯导弹、国产雷达,想把5G也纳入“印度制造”的光环之下。但仔细一看,这个说法里有不少水分。 那中国到底在5G上投了多少钱?根据中国工信部发布的《2023年通信业统计公报》,2019年到2023年间,中国在5G网络上的累计投入是7300亿元人民币,折算下来大约是1000亿美元。 这个数字比多瓦尔口中的“3000亿美元”少了三分之二,差距不能说不大。 不仅金额对不上,时间线也不准确。中国在2013年就参与了5G国际标准的制定,2019年开始商用,到2025年,已经建了448万个5G基站,几乎覆盖了所有行政村。 而且中国掌握了大约42%的全球5G标准必要专利。换句话说,这个网络从头到尾都是自己干的,核心技术、设备、标准都有话语权。 反观印度,2022年10月才由两大运营商Reliance Jio和Bharti Airtel开始推5G,到2025年3月,全国建了接近47万个基站,用户超过3亿。这个速度确实不慢,但背后的“本土化”故事就没那么光鲜了。 印度的5G设备大多来自三星、诺基亚和爱立信,近九成硬件靠进口。本土企业比如Jio虽然研发了所谓“5G技术栈”,但在核心设备上仍然没法摆脱依赖。 就像你盖了个房子,但钢筋水泥都得从别人那儿买,自己只是装了下门窗。 更关键的是,印度的专利储备远远不足。根据印度电信部门的数据,印度在5G领域核心专利的持有量不足10%,几乎没有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发声的空间。 这就意味着,即使网络建起来了,下一步的创新和升级依然得跟着别人走。 网络质量也没那么乐观。2023到2025年间,印度5G平均网速下降了30%,尤其是农村地区信号不稳定,覆盖不足。 到2024年,印度手机用户的流量中有将近80%依然是用的4G,这说明5G虽然上线了,但用户实际体验还没跟上。 再说说钱的问题,印度政府并没有公开5G建设的总投资额,但业内普遍认为成本较低,原因并不复杂:设备从国外买、技术也大多借用,省去了研发投入。 可这种省法,就像是考试的时候交了空白卷,靠抄别人的答案拿了个及格分,短期内看起来成绩不错,但长远来看,技术积累几乎为零。 中国这边的做法则完全不同,从芯片设计到基站制造,再到应用生态,中国5G是从0到1地铺出来的。 华为、中兴、大唐电信等企业深度参与了5G标准制定,专利、设备、网络建设全链条打通。这不仅是做了个网,更是为下一代通信技术——也就是6G——打下了基础。 2025年7月,中国移动已经建成全球首个6G试验网,投入超过390亿元人民币,发布了50多项研究成果。 而印度虽然也喊出了“Bharat 6G”的口号,还成立了专门的联盟参与国际标准制定,但目前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高校的实验室里,比如IIT马德拉斯正在测试开源5G平台,离实际商用还相当遥远。 归根结底,多瓦尔的这番讲话,是一次典型的政治动员。他想塑造一个“印度技术超车中国”的故事,用来鼓舞士气、推动投资。 但问题是,这个故事里的很多细节经不起推敲。印度确实在加快技术追赶,但追的是“表面速度”,而中国走的是“技术深根”。 5G不是靠喊口号就能建起来的,它需要时间、投入、技术积累和产业协同。中国在这条路上走了十多年,才有了今天的局面。 印度的“速成”路线虽然看起来效率高,但如果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别人手里,那未来面对6G的竞争,问题只会更大。 技术这个东西,拼的不是谁嘴上说得响,而是谁手里攥得紧。 中国的千亿美元投入换来的是全球领先的专利、覆盖和话语权,而印度如果真想在2047年成为技术强国,恐怕还得真刀真枪地补上核心技术这一课。